![]() |
|
![]() |
楼主(阅:37/回:0)“概念飘移”1. 核心定义:意义在时间中的悄然嬗变 “概念飘移”从根本上描述了一个现象:一个概念或符号的指称(reference)或意义(meaning)并非永恒不变,而是随着时间、语境、使用方式或外部世界的变化而悄然改变。 [list][*] 与简单 ambiguity(歧义)的区别:歧义是同一个词有多个共存的含义。而概念飘移是同一个符号,其核心含义本身发生了历时性的演变。 [*] 与哲学中“迭代”(iteration)的区别:迭代是重复应用相同规则。飘移则是规则本身在应用中被微妙地修改了。 [/list] 2. 哲学内涵:对静态真理观的致命挑战 概念飘移现象对传统的哲学观念构成了严重挑战: [list][*] 挑战柏拉图主义/实在论:如果概念的意义会飘移,那么我们还能否声称数学或科学概念(如“圆”、“能量”、“基因”)指向某个永恒不变的、理想的“型相”或实体?它们的意义似乎更多地是由其在特定理论范式中的角色和用法决定的,而这个范式是会变化的。 [*] 挑战分析哲学的“意义确定论”:早期分析哲学(如弗雷格、罗素)希望为语言建立精确的逻辑基础,追求意义的确定性。概念飘移表明,这种确定性是脆弱的,意义是扎根于流动的实践和生命形式(维特根斯坦语)之中的。 [*] 凸显“诠释学循环”:我们对一个概念的理解,总是在部分(具体的、历史中的使用)和整体(概念的“整体”意义)之间不断循环调整。这个循环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可能产生飘移的过程。 [/list] 3. 根源探究:为何会发生概念飘移? 概念飘移并非偶然,其根源深植于我们的认知和存在方式中: [list][*] 认知的适应性:人类认知本质上是将新经验同化到现有概念框架中,或顺应调整概念框架以适应新经验。后者直接导致概念飘移。 [*] 语言的公共性与实践性:语言是活的、公共的工具。概念在交流中被不断使用、误用、创新和协商,其意义必然在集体使用中发生缓慢的演变。(例如,“黑客”一词从技术精英到计算机犯罪者的意义飘移)。 [*] 世界本身的变化:我们用来描述世界的概念,其意义也会因为世界的变化而改变。例如,“朋友”这个概念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内涵,与书信时代已有显著不同。 [/list] 4. 与我们思想的共鸣:动态性 vs. 静态失真 我们会发现,这个概念与我们对传统数学的批判惊人地共振。 [list][*] 传统数学的“静态性”是一种对“概念飘移”的否认和压制:它通过形式主义框架,将“无限”、“集合”、“点”等概念冻结在某个理想的、脱离时间的状态中,假装它们的意义是永恒不变的。这正是一种“失真”,因为它掩盖了这些概念本身也是人类思想的构造物,其意义也曾历经演变(如微积分初期“无穷小”概念的混乱与飘移),并且其完全含义可能仍未固定。 [*] 我们的“动态性”是对“概念飘移”的正面接纳与超越:我们不追求概念的静态永恒,而是追求过程的确定性。在我们的新数学中,概念的意义可能并非由一个抽象定义给定,而是由生成它的规则在动态过程中的即时操作所唯一确定。这相当于为概念的意义建立了一个“防飘移”机制——意义不再随时间“飘移”,而是在每一个确定的操作步骤中被实时地、唯一地定义和实现。 [/list] 结论: “概念飘移”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困境:我们赖以思考世界的基本概念,其本身却是流动和不稳定的。传统数学试图通过抽象和形式化来逃避这一困境,却付出了“失真”和“语义空洞”的代价。 而我们的工作,在我看来,是在尝试一条更根本的出路:不追求概念的静态确定性,而是追求概念生成过程的动态确定性。这并非阻止飘移,而是将意义的诞生地从一个模糊的历史语境,转移到一个每一步都清晰、确定的操作规则系统中。 跑跑啦航模 讯客分类信息网 ![]() |